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20|回复: 7

我看到的一篇关于《三侠五义》的论文,关于昭白的一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7 13: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b>论《三侠五义》侠客道德类型的差异性——以展昭、白玉堂、欧阳春为例</b>$ F! \5 M+ x7 [3 X* r( G, k* W! k

; `5 o- j4 g! z0 [8 u* c5 M1 ~" z) }, K/ M/ e, L, z, Y4 m5 |. a$ i  A( X
<p>
" }( H! V/ f6 e/ w( x8 T+ e* w# O<P align=left>作者:宋巍<SUP>:</SUP>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 [1 m/ y5 s" x% W8 W9 t<P align=left>作者:董慧芳<SUP>2:</SUP>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 R  b$ `6 L! A! n2 a<p>
1 E' J+ k/ P7 W; e, b<p>
) G0 V; L* E! R8 a# S/ _1 P, d<P align=left>一、“侠之忠”的完美体现者——展昭
+ `: d% d. x. i" i% b<p>
1 Q" b$ T6 T6 R' E9 b<p>
: R: _8 b1 V/ c+ a<P align=left>书中所述之展昭平日并不料理家务,“独自邀游名山胜迹,到处玩赏”,他的这种“游山玩水”,并不同于常人怡情养性,而是一种途中“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的“壮侠之游”。在展昭游侠之际,于金龙寺结识进京举子包拯。从此风云际会,书写了一段豪风侠骨的英雄生涯。展昭与包拯相识之初,并不存在谁为“总领”,谁为“前驱”的问题。包拯乃赶考举人,尚未有一官半职。金龙寺二人相遇,展昭除恶救人,此是二人相识后的第一次了解。包拯见展昭“夜行打扮”,猛然醒悟“此人必是侠客”。此后土龙岗义服四勇士,天昌镇暗箭擒项福,丞相府斩杀妖道,屈指算来,展昭未入开封府前,已四次救包拯于危难之际。对于如此的救命之恩,包拯是“不胜感激之至”的,他对展昭或称“义士”。或称“恩公”,十分尊重。包拯的志向是“要作凡件惊天动地的事,一来不负朝廷,二来与民除害,三来也显 我包某胸中的抱负。”其最大愿望就是“报效官家”,因而心中认为人生最大的荣誉莫过于出将入相、光耀门楣了。于是,他尊重展昭,感激展昭的心意就化为了具体行动一在奏折上极赞展昭在包拯破案过程中居功至伟,为皇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当天子问他“卿奏折,义士展昭,不知他是如何人?”包拯回答:“此人足个侠士。臣屡蒙此人救护。”随后便详细说明了展昭的一系列侠行,并极力保举展昭,最后大内耀武楼演武,成就展昭“御前四品带刀护”的功业。如此看来,所谓“投靠”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于展、包之间,并无所谓对“侠义精神”的背叛了。从展昭讲,他四救包拯,目的并不是荣华富贵,只不过体现了其一贯行依仗义的精神罢了。后来,包拯御油保举,展昭实在是“盛情难却”。对于“入朝”虽不愿意,无奈包拯已遵旨宣令,于是只好敷衍了几句:“惟恐艺不惊人,反要辜负了相爷一番美意。”我们不能只看展昭“在房上与圣叩头”,而忽略, 这一行为并非展昭本意,『而是顾及了包拯情面。一对于这一点。我们从西湖展昭与丁兆蕙的一番対話中,可以看出展昭的真心。当丁兆蕙说:“家兄时常思念吾兄,原要上常州地面,未得其便。后来又听得吾兄荣升,因此不敢仰攀。不料今日在此幸遇,实慰渴想。”展昭对于丁兆蕙的这一番话,并没有常人那种得官喜悦之情,而是回答:“兄台再休提那封职,小弟其实不愿意。似你我兄弟疏散惯了,寻山觅水,何等的潇洒,今一旦为官羁绊,反觉心中不能畅快,实实出:不得已也。”丁兆蕙并不相信展昭的这一番表白,问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理宜与国家出力报效,吾兄何出此言?莫非言与心违么?”展昭回答:“小弟不撒谎,其中若非关碍着包相爷一番情意,弟早已挂冠远隐了。”展昭的这一番表白,恰恰揭示了所谓“侠客投靠官府”的根本原因,即将侠客与清官结合在一起的不是多大的权势或某人的命令,而是一种“热血卖与识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取向。古者豫让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责问豫让,何以叛范氏、中行氏而尽忠于智伯,豫让讲出了一番“常人国士”的理论。实际上,可以驱使侠客的不是“名臣大吏”本身,而是“名臣大吏”列侠客的知遇之恩。清官给予侠客“恩同兄弟”的赏识,骤然富贵的恩遇,侠客相应的,也以自己独特的技能与尽忠的义务来回报。正如<st1:PersonName ProductID="冯友兰" w:st="on">冯友兰</st1:PersonName>先生在《原儒墨》所说的:“士如受某人之用,则即忠于其事”,“自晚周至清末,中国社会未有大变。儒士侠士,皆继续存在,皆携其技艺才能,以备有权力者用之。即如《水浒传》中之人物,其最后志愿,亦为愿受招安,以罔‘I.进’,又如黄天霸之‘改邪归正’是其例也。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此一般‘士’之心理。”通过以 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展昭投靠包拯不但不是“投靠”,反而是一种侠客应有的义务,是一种对《水浒》精神的继承。这种义务或许不是某个侠客的本意,但却足整个侠客族群共有的道德。“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或曰“士为知己者死”或日“食王的爵禄,报王的恩”,此之渭也。展昭之于包拯,可以悦是“侠之忠”的完美体现者。
) a6 {: s6 V( {3 s<p>
( ?2 \7 x5 l  ~0 N0 C, }<p>- e( D6 D0 S) ~7 e* E$ V
<P align=left>二、“侠之名”的始终追随者—— 白玉堂2 d" P# j9 i4 K. w
<p>3 z/ C8 i! G( N- K
<p>
- }4 c0 p$ v2 f* @3 s8 z2 c" S2 |<P align=left>如果说展昭的身卜完美地体现了侠客对于“忠”的诠释,那么白玉堂的一生始终在“名”的指挥棒下生活着。凡人之不好名者几稀,而侠之不好名者更少。司马迁虽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客“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但细考其笔下朱家、郭解,诸使无不是“权行州域,力折公惯”之人,背后椠其名而“赢粮景从”者 柱少数。<st1:PersonName ProductID="陈平原" w:st="on">陈平原</st1:PersonName>先生 为:“侠客有不好色,不贪财,小怕死者,可 L-'F没有不爱名的。‘名’是自代研__值的实现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的确,对于历代侠客来说,世间万物,于此为大。在《三侠五义》中,白玉堂的主要情节有猫鼠“争名”和“气”、受命访拿北侠、夜探冲霄楼等。以上诸事,无不以“名”为导火线,引发中心事件的爆发。白玉堂乃金华人氏,本为武生员。书中另一侠客丁兆蕙论他“少年华美,器宇不凡,为人阴险狠毒,却好行侠仗义”。他与展昭在苗家集相遇之初,本有“英雄相惜”的感觉,若是在江湖,他俩不难成为同道。但展昭被皇帝封为“御猫”,白因此一意孤行,独上东京。戏南侠,只是因为“有御猫。便不觉五鼠减色”。此后作为“五鼠闹东京”的穿插,他相府戏群奸,禁宫除恶宦,也不过是要“一来使当今知道我白玉堂;二来也显显我陷空岛的人物”。然后再灭一灭“御猫”的威风。如此“纵然罪犯天条,斧钺加身,也不枉我白玉堂虚生一世,哪怕从此倾生。也可以名传天下”。由于好名, “猫鼠”大战,展昭被困通天窟,因误会,破口大骂白玉堂与“绿林强寇一般”。白玉堂因为侠名被污,不惜当着好友柳青的面将柳青举荐的胡烈砍伤。后双侠与卢方等人合力,救出展昭,降服白玉堂。但真正使白玉堂投靠开封府的还是蒋平关于“未去开封府,不算见过大世面”的激将法。其实这种激将法异常拙劣,但恰好针对了白玉堂“好名”这一特点,一举而奏奇效。虽然投靠了开封府,可白玉堂并不像展昭那样对包拯有“忠义”之心。他并不认同朝廷的全部律令,因而保有一丝野性,具体表现在他身居官职却并不依靠宪令行事,还是如以往那样随意杀人,游侠江湖。当他受派访拿北侠欧阳春时,本应按蒋平所说“以情理相感”,白玉堂却反其道而行之,仗着自己的武艺,欲硬行擒拿。书中虽说白玉堂“奉旨”从事,但描述白玉堂与北侠的对话及行为,无不是江湖逞强打斗的口吻。应该说白玉堂内心已被那种“锦毛鼠擒服北侠”的英名灌满了。如果说“猫鼠大战”时,尚可以说白玉堂重视个人尊严与武林荣誉,不容对个人人格的一丝侮辱损伤,那么至白玉堂、欧阳春相斗时,则完全是基于 “好名”的义气之争了。作为书中的一出悲剧,白玉堂惨死重霄楼也是为 “好名”所累。神手大圣邓车夜盗官印,作为护卫的白玉堂中计失印,这让“心高气傲”的白玉堂难以接受。自思“英名一世,归结却遭别人的暗算,岂不可气可耻”。因此起了独闯铜网阵。盗取襄阳王反叛盟书的心思,不料身陷机关,落了个万箭穿身的结局。白玉堂追求的已不单纯是江湖上的“侠名”,也隐含了庙堂之中的“功名”。驱使他甘冒奇险,独创虎穴的动力,一是洗雪失印的耻辱,二是“盟书到手,那时一本奏上_当今,将奸王参倒”的雄心。如此说来,恰是一种唐代豪侠传统的回归。因班固抓住侠客“以武犯禁”,“时扦当世之罔”的缺陷,极力指斥其“以匹夫之细窃死生之权”的危害,因此正统史家和统治者都对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大加警惕。唐代的“侠客”巧妙地解决了“以武犯禁”与朝廷法制的矛盾,创造了一种以行侠(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报国(遥闻虏到平陵下,不待诏书行上马)—— 立功扬名(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的模式。到了《三侠五义》中,白玉堂发扬了这种精神,只不过将边关战事改为平息奸王叛乱而已。应该说,舍生取义、立身扬名成为白玉堂行侠仗义的内驱力,也是他收敛野性归降官府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他除暴安良,于民解困,同时也可以让他以合法的方式发泄心中郁积的怨气,更为之赢得人格上的声誉。战国时侠行者鲁仲连曾言及侠客的行为宗旨:“所贵于天下之事者,为人济危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9】(1'895)“无所取”并非真的无所取。而是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层次的追求—— “不避菹醢之诛,以扬其名”的道德渴求。</P>/ W+ E: \* w% _2 [* z
[此贴子已经被ebya于2006-10-30 4:35:41编辑过]

+ d9 Q, G7 B6 J+ `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13: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P>?粘上来好像出了点问题。</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9 18: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P>       此文写的很有意思,俺也要抽空再琢磨琢磨了。</P><P>       对“侠义”在中国传统历史背景中的起源和变迁不是很了解,所以大家很容易从当代的文化背景出发理解其定义,反而有些偏颇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04: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展昭那一段的觀點,挺常見的。白玉堂“好名”這一點分析的還算合理</P><P>雖然說的大致都沒錯,學術論文看起來真是硬梆梆冷冰冰的,不如貓迷、鼠迷寫的精采啊</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17: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神啊,楼主是不是发高烧了,怎么粘了这么个东东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17: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学术论文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呵呵,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引不起争议的东东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2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是看了(屏蔽字)才知道原来七侠五义真的有七侠和五义,每次掰着手指数完猫和鼠就没下文了……(捂脸,悲剧的历史白痴), n; D3 _! s7 i2 T1 M4 n1 t  F
欧阳春不知道在哪部里看过,感觉也是那种谦谦君子的类型,不过小白自从上了冲霄那座破楼之后应该就是反面教材了……囧, W; f" c* [  a" {

! u* F8 m- M4 h' M7 p1 c$ i5 X6 P[ 本帖最后由 零 于 2010-2-9 23:3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23: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LS的童鞋注意置顶公告以及版规,下次若再犯便不只是编辑你的帖子,而是直接删除了。
/ T; O+ Z# y9 w# @: E, A( V  ^7 }3 N; v6 u( R9 B# J9 n0 R
好了正规回复。七侠五义不是历史,所以无所谓历史白痴不白痴的。再说我还见过更囧的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的75盘上,居然在七侠里算进一个花蝴蝶花冲,称什么花侠,这才是红果果的盲到了极点。
! I. v+ \( e$ u' g7 Y  J$ U/ b& \) h9 _  W
[ 本帖最后由 零 于 2010-2-9 23:4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月海 ( 沪ICP备05001843号 )

GMT+8, 2024-12-2 16: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